火鍋店旁,素雅清正的杜甫草堂廉潔海報與麻辣鮮香的新鮮食材一樣引人注目;繁華商圈里,廉潔主題的互動藝術裝置總能看到打卡拍照的人群……在四川幾天里,經常不期而遇的驚喜,讓我們真切體會到四川加強廉潔文化建設的用心——不是生硬的說教,而是讓清風正氣自然融入群眾生活。
“加強廉潔文化建設,就像煲湯,需要文火慢燉。”采訪中,一位文化學者的話語,可以說是對加強廉潔文化建設實踐探索的生動描述。四年來,四川省紀委監委始終堅持系統謀劃、久久為功的理念,精心烹制“510”活動這桌“廉潔文化大餐”——以完善頂層設計強化組織推動,以健全制度機制壓實各級黨組織責任,以創新方式方法提升廉潔教育精準性,以拓展傳播渠道擴大社會影響。從試點探索到品牌初成,這場持之以恒的“文火慢燉”,不僅凝聚了共識、激發了活力,更以慢工細活賦予廉潔文化獨特的“川味美學”:既有“紅油火鍋”般的警示震懾,辣味醒神;又有“開水白菜”般的清雅浸潤,回味悠長。在巴蜀大地,這鍋“廉潔文化老湯”正越熬越醇,釀出獨具一格的人文滋味。
加強廉潔文化建設,開展活動、建設陣地、創作精品都不是最終目的,關鍵是要通過持續的文化浸潤,將廉潔價值追求內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經過歷時四年的探索,如今的四川,廉潔文化建設正由“集中宣傳月”的熱潮彌漫、擴散開來,化為燈會里的紅色故事、街景中的清風標語,甚至外賣餐盒上的醒世格言,在黨員干部群眾的日常接觸中悄然生長。這種轉變,正重塑著文化認同的生成邏輯——從展館里的靜態說教,轉變為市井生活中的動態參與;從“要我接受”的被動灌輸,升華為“我要感知”的主動共鳴。正如眉山泡菜需要時光的沉淀方能醇香,廉潔意識的培育亦需持之以恒的滋養,才能完成從“入眼入耳”的表層感知,到“入腦入心”的深層認同的跨越。這或許是“潤物細無聲”這一古老的教化智慧,在新時代頗具生命力的詮釋。
開展廉潔教育,最忌諱的是“一刀切”“走過場”,因為若不能精準施策、直抵人心,教育往往難有實效、淪為空談。對領導干部,組織專題教育;對廣大黨員干部,強化日常教育;對普通群眾,用家風故事打動人心……四年的實踐中,四川省紀委監委始終堅持分層分類理念,堅持為“一把手”、年輕干部、關鍵崗位干部、新提拔干部等黨員干部重點群體以及廣大群眾量身定制“文化營養套餐”,形成了層次分明、重點突出的教育方式,有效避免“一藥治百病”的形式主義,正推動廉潔教育實現從“大水漫灌”到“精準滴灌”的嬗變升級。正如老農深知“禾苗各不同,施肥需有異”,開展廉潔教育,唯有精準把脈,方能對癥下藥;唯有分類施策,才能入腦入心。
持之以恒的廉潔文化建設到底能帶來什么?新時代黨員干部應樹立怎樣的廉潔價值追求?從成都到自貢,一路帶著這些問題采訪。于一次次座談、一場場參觀中,答案不斷涌現腦海——它流淌在人們聆聽川軍“死字旗”故事時滾落的淚珠里,閃爍在自貢燈會紅梅燈組映照的江姐剪影上,封存在天府家風館“時光信箱”跨越五年的信箋中,也鐫刻在蜀地街頭巷尾那些潤物無聲的村規民約、街景小品里。隨著采訪的深入,我們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,廉潔文化建設應如春風化雨,讓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在感受生活之美的同時,自然而然地接受、認同、追求清正廉潔的價值理念。當廉潔文化真正成為城市的風景、百姓的話題、生活的底色,清風正氣便會升華為“日用而不覺”的價值認同——這種文化自覺的養成過程,或許正是衡量廉潔文化建設成效最生動的標尺。
編輯人員:趙華文